|
大閘蟹正當時,品蟹品文化大閘蟹,肉鮮味美,肉質細膩而有彈性,是我國著名的淡水蟹。以高營養價值和獨特的風味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,被譽為“天然佳品”,暢銷國內。
我國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歷史。在長江三角洲,考古工作者在對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、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層的發掘時發現,在我們的先民食用的廢棄物中,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。這表明中國人吃蟹的歷史十分悠久,而西歐、北美的一些國家至今還不敢吃河蟹。
吃大閘蟹是一種季節性的享受,唐代詩人李白曾贊道:“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萊。且須飲美酒,乘月醉高臺”。俗語說:“秋風起,蟹腳癢,九月圓臍十月尖!本旁乱炒菩,這時雌蟹黃滿肉厚;十月要吃雄蟹,這時雄蟹蟹臍呈尖形,膏足肉堅。
何謂大閘蟹?河蟹也,但不是所有的河蟹,品種一定要是中華絨鰲蟹,個頭一定要是三兩以上。據說大閘蟹之名是有來頭的:當時蘇州、昆山一帶的捕蟹者,在港灣間設置了閘門,閘用竹片編成,夜間掛上燈火,蟹見光亮,即循光爬上竹閘,此時只需在閘上一一捕捉,故叫大閘蟹。
人們都把大閘蟹比作味中極品,因為它具備了美食所必備的色、香、味、形、質。明代文學家張岱就曾說食大閘蟹“不加醋鹽而五味俱全”。明清時代,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,賞菊吟詩啖蟹時,人人皆備有一套專用工具,蘇滬杭俗稱“蟹八件”。在此基礎上,又發展到蟹三件(鼎、簽子、錘)、四件、六件、八件、十件、十二件,后發展到鼎盛時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達六十四件。
魯迅和大閘蟹也頗有淵源。凡大閘蟹上市的金秋季節,魯迅先生往往要買些蟹來食用,有時他還請他的弟弟周建人一家到他家里來一起品嘗。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也吃過蟹,他知道日本人也喜歡吃蟹,所以常送大閘蟹給客居上海的日本朋友。
|